春秋无义战,但战战义当先

周平王东迁后,周天子权威一落千丈,诸侯不再受王室约束,为争夺土地、人口与霸主地位,大小战事连年不绝 —— 这便是 “春秋无义战” 的由来。彼时没有统一的 “正义” 标准,却有不成文的战争准则:师出必须有名,若无故伐人,不仅会遭诸侯非议,还可能引发联合抵制。小到争夺城池,大到争霸中原,诸侯们总要找个 “合礼” 的由头,或是 “尊王攘夷”,或是 “讨伐不臣”,就连兼并小国,也得打着 “替天行道” 的旗号,可见 “义” 虽难定义,却是战争中不可少的 “门面” 与底线。

春秋无义战01

在诸多争霸者中,晋文公重耳的 “退避三舍”,最是将 “战中守义” 体现得淋漓尽致。早年重耳流亡楚国,楚成王以礼相待,重耳许诺 “若日后晋楚交战,晋军必退避三舍”(一舍三十里,三舍即九十里)。后来城濮之战爆发,晋楚两军对垒,晋文公果然下令晋军后退九十里,既兑现了昔日诺言,又避开楚军锋芒,更让楚军陷入 “逼人太甚” 的舆论被动。决战时晋军虽大胜,却未赶尽杀绝,始终留着 “守信” 的大义底线。战后论功行赏,晋文公不重军功多寡,反而格外褒奖主张 “守诺避战” 的臣属,他说 “胜败乃兵家常事,唯守信义能立天下”—— 这场胜利之所以被后世称道,正因它不是靠蛮力征服,而是靠 “义” 赢得了诸侯敬畏,成为千古美谈。

春秋无义战02

反观宋襄公,虽无晋文公的霸业,却也是 “义战” 的执着追随者。泓水之战时,楚军渡河未毕,臣下劝他趁机进攻,他却说 “君子不趁人之危”;楚军列阵未成,又有人请战,他仍坚持 “不鼓不成列”。最终宋军大败,宋襄公也重伤而亡,后世多笑他 “迂腐”,可细想之下,他坚守的正是春秋时战争里残存的 “礼义”。除他之外,齐桓公伐楚时,以 “楚国不向周天子纳贡” 为借口,而非直接争夺土地;郑庄公伐许前,先让大夫们 “辞功让贤”,彰显 “以礼治军”—— 这些典故或许带着时代的局限,却都印证了 “春秋无义战,战战义当先” 的道理。

春秋无义战03

乱世之中,战争的本质是利益争夺,可 “义” 却是乱世里的一束光。它或许是诺言,或许是礼法,或许是对底线的坚守,让冰冷的战争多了几分人性温度。晋文公因 “退避三舍” 成霸业,宋襄公因 “泓水之仁” 留名史,他们的选择证明:胜负会随时间褪色,唯有大义能穿透千年,成为永不过时的 “功绩”。


春秋无义战,但战战义当先
https://jycpp.github.io/25-10-18-春秋无义战但战战义当先.html
作者
Jet Yan
发布于
2025年10月18日
许可协议